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神箭”“神舟”再牵手 打赢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载人飞行首战

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研人员在监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情况。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6月17日9时22分,由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划破苍穹,成功将载有3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为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天员“专列”迎战高密度发射
素有“神箭”美誉的长二F火箭,是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火箭,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
1992年立项、1999年首飞,近30年来,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共执行十余次任务,将12名、17人次航天员送入太空。
2021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开局之年,长二F火箭今明两年计划执行4次发射任务,发射密度前所未有。未来几年,长二F火箭还将继续以每年两发的高频率执行发射任务,在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运营过程中担纲重任。
为迎战高密度发射,中国航天史上这辆技术最复杂、可靠性和安全性最高的航天员“专列”,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再上新台阶。
火箭可靠性刷新纪录
据火箭院长二F火箭总指挥荆木春介绍,长二F遥十二火箭共进行109项技术状态更改,其中有70余项与可靠性提升相关。这些改进不涉及重大技术状态变化,主要是为了消除薄弱环节。
如针对发动机点火失效风险,将主机传火孔直径从4毫米改为6毫米,进一步提升点火可靠性;根据位置不同,对发动机二级游机推力室喷注口提出更加精细的角度设计要求,使推进剂能够更加充分地融合、更加高效地燃烧,为火箭提供强劲动力……
每一处改进背后都有无数次的理论分析、数学仿真和试验验证。这支精益求精的队伍最终将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从指标要求的0.97提升到0.9894,再次刷新其自身纪录,处于世界前列。
保证航天员安全“万无一失”
长二F遥十一火箭在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时,安全性评估值达0.997,但研制队伍在追求安全性的道路上从未止步。为确保航天员安全,遥十二火箭逃逸安控体制进行了更改,提高了保密安全性能和抗干扰性能。控制逃逸发动机新增了点火功能,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安全性。
假如火箭突发意外情况,逃逸系统启动,逃逸飞行器像“拔萝卜”一样带着返回舱飞离故障火箭。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后,打开降落伞,缓慢降落到地面。
但开伞过程中,返回舱会受到地面低空风的极大影响。
以前逃逸飞行器只能往一个固定的方向逃逸,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研制人员在现有的控制逃逸发动机的基础上,通过对软件进行调整,新增发动机点火功能,使逃逸飞行器可以向垂直于地面风的方向逃逸,更加安全灵活。“比如说,地面刮的是南风或北风,现在我的逃逸能力提升了,可以提前选择与南风或北风垂直的东方向逃逸,避开地面风。”火箭院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说。
逃逸系统改进后,火箭安全性评估值达0.99996这一国际先进水平。常武权通俗地解释了小数点后这一串数字的意义,“就目前的技术状态,长二F火箭需要发射十万次,才会有4次逃逸失败,平均一万次发射,还不到一次逃逸失败的情况。在保障航天员安全方面,它比‘万无一失’更厉害。”
首次采用起飞滚转技术
本次发射中,长二F火箭还首次采用了起飞滚转技术,更加灵活。
以往,长二F火箭的任务较为单一,射向基本一致,火箭点火起飞后,经过俯仰转弯等姿态调整,直接瞄准一个固定的射向,在一个射面内飞行即可。但后续空间站在建造和长期运营过程中,轨道倾角会有0.1°到0.5°的变化范围。
根据任务特点,型号队伍从火箭自身出发,在载人状态的长二F火箭上首次应用起飞滚转技术,使火箭起飞后在空中转体,转到合适的角度后,再飞向任务要求的方向。采用该技术以后,长二F火箭更加灵活,任务适应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纠错】 【责任编辑:付琳 】

器官复刻、脑机接口、电子皮肤…这些前沿科学或改写人类未来

人民网北京11月8日电(赵竹青)“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面对困境,我们采取的行动将很可能改写这个时代。” 11月7日,2020腾讯科学WE大会线上举行。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在开场演讲中表示,前沿科学突破能帮助我们做好准备拥抱未来,也称之为:科技向善。

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视频截图)

在全球疫情持续的严峻形势下,来自4洲6国的七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登上腾讯设在全球多个国家的线下演讲舞台,与公众分享了天文、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干细胞生物学家中内启光(视频截图)

“如果研究取得成功并能够为患者提供自体器官,就可以挽救许多患者的生命或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干细胞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教授中内启光在演讲中分享了“异种培育人体器官”挑战项目,尝试在动物体内培育功能完整的可移植的人体器官,解决在器官移植中缺乏捐献和免疫排斥问题。

脑机接口权威专家Miguel Nicolelis(视频截图)

来自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Miguel Nicolelis是一名脑机接口权威专家。2014年,在巴西的绿茵场上,他帮助一位身披“机械战甲”的T4级截瘫青年Juliano Pinto用意念开出了世界杯的第一球,实现大脑与机器间的连接控制。作为一个相信数字化“永生”的造梦师,在演讲中,他介绍了脑机接口和这一技术从基础科学到应用于神经康复的研究历程。

化学家鲍哲南(视频截图)

化学家、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系主任鲍哲南被誉为人造皮肤领域的“材料大师”,她带来了关于“电子皮肤”的大胆设想。“我们将用如人的皮肤一样的电子器件,让人和人之间沟通,人与环境之间交流。”她讲解了人造皮肤的设计理念与实践过程,虽然目前人造皮肤还未真正用到人的身上,但这个理念已经被证实,并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启发,“用人造皮肤,现在可以做成连续的、测量血压的,轻轻贴在小婴儿身上这样的血压计。”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Steven Weinberg,是目前最受认可的早期宇宙理论——暴胀理论的重要贡献者,向世人描绘了完全可信的宇宙起源图。他揭秘了“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理论的研究过程,勉励年轻一代科学家:“你们有你们的使命,那就是解释与自然界不同现象有关的这些巨大的、神秘的数字。”

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视频截图)

缔造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围绕“新量子革命”探讨了在信息交互已经并将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境下,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率的信息安全传输?潘建伟给出的答案是: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他认为:“利用量子通讯可以提供一种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利用量子计算可以提供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用于各种各样复杂系统的研究。”

麦吉尔大学天体物理学家Victoria Kaspi是首位获得加拿大最高科学奖的女性。2019年,她凭借新型电波望远镜CHIME捕捉到上百次快速射电暴现象,并因此被《自然》杂志评为年度十大人物。今年WE大会上,她介绍了捕捉“快速射电暴”这一神秘天体物理现象的有趣过程。

天文学家、卡迪夫大学教授Jane Greaves领衔的科学团队在金星大气中首次探测到了磷化氢气体,这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生命迹象”,引发“金星上或存在生命迹象”的关注。Jane Greaves在演讲中讲述了在金星探索“生命”的故事:“金星上的磷化氢存在于气态环境中,也就是说有机生命体只可能存在于金星的云层中。”

据悉,腾讯科学WE大会迄今已连续举办八年,共邀请72位世界顶尖科学研究者登台。

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两季实现亩产超1500公斤

本报长沙11月2日电  (记者何勇)11月2日,湖南衡南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传来消息:由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测产结果公布,晚稻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意味着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达到1530.76公斤,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目前已经历3代, “叁优一号”是其优良品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介绍,第三代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差异相比,抗早衰性强、穗粒多、抗倒伏性更好。“叁优一号”还表现出非常好的抗低温性能。

 

第三代杂交水稻,普通农民能不能驾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说,从播种到收获,他们只去过试验田两次,这和过去有专门团队长期驻地指导完全不同,试验田施肥打药、田间管理都是由农户组织人员实施。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3日 06 版)

 

(责编:赵竹青、孙红丽)

用航天精神引领探索之路(新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航天精神一以贯之、历久弥新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作为中国首枚空间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回首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历程,几代航天人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中,孕育形成了航天“三大精神”——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深厚博大的航天“三大精神”反映着不同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着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体航天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两弹一星”的伟大创举,到“天宫”揽胜、“嫦娥”奔月,再到“北斗”指路、“长五”飞天……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航天精神的坚定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航天精神一以贯之、历久弥新。

 

热爱祖国是航天精神的核心要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要始终坚守热爱祖国传统,始终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航天科技战线的主旋律。改革创新是时代要义。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航天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发展航天事业,就要坚持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机制活力。自力更生是立业之本。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几代航天人经过不懈奋斗,用实践证明了自力更生是法宝,靠自己才靠得住。航天人要进一步坚定自力更生的信念,坚持实现核心技术及重要原材料、关键核心器件自主可控,使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航天精神也深刻折射出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和协同攻坚的大局意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航天人的真实写照。航天人骨子里始终保持着特有的奉献基因,以实际行动,为航天强国建设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和无数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胸怀大局、协同攻坚、集智攻关,取得了伟大成就和举世瞩目的科技突破。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坚仍然是重要法宝。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离不开航天人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随着航天强国建设的号角吹响,新时代的中国航天人要紧盯最先进水平发力前行,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去探寻未知世界的奥秘,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在航天“三大精神”的引领和推动下,中国航天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稳更远。

 

(作者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27日 12 版)

                                                                                                                      (责编:杨虞波罗、吕骞)